2024-09-14 16:45信息 • 发布者: 伊蝶社

导语

在公众的认知中,章子怡都是一个气场非常强的大女人形象。

但是近年她的形象却有些转变,大家眼中的章子怡仿佛突然之间就成了一个忙于家务的全职太太,尤其是在生下二胎之后,她的日常生活都带有许多家庭化的元素,让人颇为惊讶。

章子怡的形象已经从明星变成了全职太太,这样的转变也给公众贴上了这样那样的标签,有人认为婚姻是束缚女性才能自由发展的铁笼,甚至为此颇为不齿。

但也有网友感慨,章子怡真的改变太多了,令人始料不


形态,比如真人秀部分由素人家庭录制,明星作为观察员在观察室并点评;但由于缺乏明星子女的噱头以及对明星生活的窥探,节目大多反响平平。

《一起出发吧》剧照

《爸爸当家2》堪称一个例外:节目讨论度很高,萌娃很火,就连之后某个家长的争议,单单她一个人的话题就有8亿次阅读、13万的讨论量。

不论是古早的《爸爸去哪儿》还是如今的《爸爸当家》系列,爸爸带娃综艺更容易火出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爸爸带娃较少,爸爸带娃综艺有新鲜感;并且,爸爸带娃综艺揭示一个重要的、但往往为人所忽略的常识——爸爸更多参与带娃,不论是对于爸爸还是对于孩子,都好处多多。

《爸爸当家》系列十来组家庭,除了两位真正的全职爸爸,其他的爸爸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初次体验独立带娃之前,低估育儿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并未意识到育儿工作中的细节和情感投入。

《爸爸当家》剧照

这种投入包括但不限于:幼儿需要不间断的关注和照料,喂食、换尿布、安抚哭泣等持续性的需求,对父母的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孩子还需要大量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如安慰恐惧、鼓励自信、处理分离焦虑等,这对父母的情感智慧和耐心提出很高的要求;孩子生病等不可预见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需要父母具备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验着父母的心理承受力。

比如《爸爸当家2》,马立奥吃了太多东西,他一直跟爸爸反馈“心疼”“心里难受”,爸爸并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直到跟妈妈打电话时,妈妈才提醒爸爸马立奥是积食了,要服用消化药物并帮马立奥揉肚子;而夜里马立奥发烧了,爸爸求助妈妈,妈妈凌晨三点赶到家。

因此,爸爸们更多地参与育儿,才能提升爸爸们的育儿技能,培养耐心和同理心,增强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当爸爸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时,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显著增强了,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当爸爸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时,家庭结构变得更加均衡,家庭的幸福感提升了。

很多研究发现,母亲和父亲与孩子的互动确实有不同的倾向:母亲给于的是温情的照顾,而父亲大多是和孩子玩在一起。剑桥大学心理学家兰姆(Michael Lamb)认为,这与性别关系不大,而是父母的分工不同。

《爸爸当家》系列中,更多爸爸的分工是“和孩子玩在一起”,这对孩子也是有益的实践。专门研究游戏在教育、发展和学习中的作用的学者拉姆钱达尼(Paul Ramchandani)认为,“游戏是儿童的语言。儿童通过游戏探索世界。”

譬如,马杨在半天的时间里,就教会四岁的马立奥骑马。马立奥第一次独自骑在马背上,既好奇又畏惧。马杨紧紧握着马立奥的小手,一步一步引领他接近马匹,教他如何安全地上马、如何稳住身体、如何与马儿沟通。在马杨耐心的指导和不断的鼓励下,马立奥渐渐放下恐惧,尝试驾驭马儿,感受与马儿之间的默契。观察室的嘉宾都震惊于胆小的马立奥这么快就敢于骑马了,应采儿调侃道,“我们这些胆小的妈妈,才是他们的绊脚石”。

这是承担“和孩子玩在一起”分工的爸爸的一大特点:他们更倾向接受孩子承担较高的风险,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即使这些尝试可能伴随着失败的风险。通过面对和克服挑战,可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

又比如,锁锁非常渴望拥有一双篮球鞋,肖杰提议与锁锁进行一场篮球比赛,约定胜利可获得篮球鞋。尽管锁锁全力以赴,还是未能赢得比赛。锁锁有些沮丧,他以为自己失去了得到篮球鞋的机会。其实肖杰早就帮儿子买好篮球鞋,但他希望儿子能够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努力本身比结果更有价值。

这是承担“和孩子玩在一起”分工的爸爸的又一个特点:当爸爸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和日常互动时,爸爸倾向于指导孩子理解并遵守一定的规则,教会孩子如何承担责任、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以及健康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爸爸当家》系列鼓励更多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这对于爸爸、对于孩子、对于家庭,都是好事。显然,女性观众乐见这样的情形。如果爸爸更多更主动更有效地参与到育儿中来,女性不敢生、不想生的心态会有所改变。

“云养娃”:萌娃的治愈力

曾经有一度,“厌童”成为舆论中的热议话题。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成年人与携带婴幼儿或“熊孩子”的家长在高铁等公共场所的冲突。

如今回头再看,所谓年轻人“厌童”的说法,或许有些偏颇了。大多数人对婴幼儿啼哭表现出较高的容忍度,因为他们理解这并非家长所能完全控制的。相比之下,公众更难以接受的是年纪稍大的儿童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如追逐打闹、尖叫、踢座椅等,而家长对此表现得漠不关心。

概言之,绝大多数年轻人反感的焦点更多集中在“熊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上,而不是儿童本身。恰恰相反,很多年轻人对于萌娃压根就没有什么抵抗力。

想当初,《爸爸去哪儿》系列的诸多萌娃就让很多“云阿姨”喜欢不已,陈小春的儿子小小春jasper一度成为表情包大王——因为他实在太萌了。

《爸爸去哪儿》剧照

这一次的《爸爸当家》系列,“萌”依然是节目的第一生产力。《爸爸当家2》是三季里面人气最高也最火的一季,居功至伟的是人气王马杨、马君妍和马立奥一家。有了马立奥,《爸爸当家2》的热度比第一季高出一个等级;而《爸爸当家3》热度表现平平,直到第13期肖杰一家、马杨一家回归后,网上才有了比较高的讨论度。

“萌”最初源于日本的ACG文化,用来形容对虚构角色的强烈情感,特别是那些设计得非常吸引人、可爱或者激发保护欲的角色。随后,萌的含义扩展到现实世界中任何能引起类似情感反应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动物、小孩、甚至成年人的某些特质或行为。

大多数人喜欢“萌萌哒”的事物,比如萌娃或者小动物,从生物学的“幼体滞留”理论解释的话,人类天生就被具有幼体特征的对象吸引,如大眼睛、圆脸、小鼻子等,这些特征触发我们的保护本能。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我们看到“萌萌哒”的事物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让我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从社会文化角度审视,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萌”以其温馨、平和的特性,帮助人们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疲劳,达到心理的平衡和宁静。

《爸爸当家2》的马立奥成为人气王,连带让节目大火,根源在于他的萌值爆表。当然,其他萌娃比如锁锁、允儿、八喜、小米等等,也都各有各的可爱。

马立奥天真烂漫,不拘小节,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我们看到童真的模样;他爱撒娇,不论是想要什么或不想做某件事情时,都用软糯的语调和夸张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让人忍俊不禁;他对世界总有独特的看法,喜欢“为撒”地问到底,各种困惑的小表情和小动作充满幽默感,为节目增添许多笑点;他清澈而无拘无束,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萌言萌语;他虽然很稚嫩不成熟,但已经表现出勇于担当的精神,每当不慎犯错,马立奥从不逃避而是很真诚地道歉……

马立奥不是节目中最聪明最懂事的孩子,但他的不那么懂事也如此纯真无邪。他与其他萌娃为“云阿姨”带来“云养娃”的快乐,这一体验如同“云吸猫”,是忙碌生活中轻松愉快的消遣方式。一路看着他们健康成长,“云阿姨”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生活的美好。

马立奥的家庭氛围也让很多网友心生羡慕。既因为马杨很帅,马杨与马君妍十天见过五面就领证的爱情很“偶像剧”,也在于他们家庭氛围的平等、积极、有爱。

马杨、马君妍与儿子马立奥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且充满爱意,他们不吝啬表达对彼此的爱,透露出家庭成员间那份独特而珍贵的连结;马杨夫妇的教育态度并非传统的刻板管教,而是开放包容,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马立奥探索世界,尊重马立奥的个性发展;他们像普通家庭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琐事,但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理解,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应对,让观众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一些成年观众、尤其是那些童年缺乏足够关爱的人,在观看节目时,不自觉地便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萌娃和家庭成员身上。看到节目中的孩子被家人悉心照料和疼爱,既触动内心深处对温暖家庭的渴望,也弥补曾经的情感缺失——即使自己的童年并不完美,也能通过观看节目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灵补偿。

而对于那些正在考虑组建家庭或准备为人父母的成年人,《爸爸当家》系列中的一些家庭提供正面的范例,展示了如何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它不仅仅是关于育儿技巧的科普,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理念——爱与陪伴之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不过,《爸爸当家》系列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但全职爸爸在社会整体结构中仍是较为边缘的存在,甚至在节目中,本身也是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不稳定的职业前景、女性在生育中的付出、缺乏有效家庭支持系统等问题,仍然在不同层面持续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只有当社会环境真正支持生育时,年轻人才能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找到满足与成就感,提升生育意愿,而不是“云养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