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四川”)镇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4镇域经济全国100强、500强暨中部100强、西部100强”研究报告,陕西共有12个镇上榜,榆林市独占8个。
01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排第一
广东佛山两镇位列二三名
随着城市化发展,镇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2024镇域经济全国100强、500
大镇。三教镇地处于永川、铜梁、大足三区的交界处,交通便利、物流频繁、物资丰富,被评为永川北部商品集散中心亦是理所当然。
三教镇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早,可追溯至宋代的溪市,明朝时期三教镇境遇属铜梁县的羊燕里。清朝初期设三教场,起名三教场的原因是当地绅士修建一座庙,庙内供奉儒、佛、道三尊塑像。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不了解宗教的事情,不过儒教、佛教和道教还是能念的出来。起名三教场,是清朝初期的事,清朝之前一直叫溪市,为何到清朝初期才更名,这可得有点惨痛的历史。
明末清初的“献忠屠川”和“湖广填川”,让四川境内的人口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溪市尽管遭到战乱的洗礼,人口锐减不少,但仍旧有数量相对较多的土著。清朝康熙年间为了让天府之国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从湖广搬迁过来大量的人口,其中就有数量不少的湖广人士在溪市落业。地方绅士为了彰显土著地位,在溪市修建一座庙宇,起名川主庙,意思就是四川主人修建的庙宇。
去过很多的地方,拥有川主庙的不少,有的甚至将川主庙起名为川主乡或者川主镇,想来这些地方存在的道理跟三教镇的川主庙都是一样的。“湖广填川”时期,地方土著或许没有排外,但外地人来跟土著争夺生存空间固然有一定的情绪,但又无可奈何。“湖广填川”石国策,反对就是跟朝廷作对,再说当时人烟稀少,土著根本就承担不起当时的农作任务,面对外来人圈地亦是无可奈何,唯有修建川主庙来宣誓土著身份的优越性。川主庙只有土著才能供奉,外来户只能自己修建庙宇供奉神灵,大伙游玩时参观参观的庙宇,只不是川主庙的都是“湖广填川”时期的外来户,川主庙或许就是土著与外来户的区别。
民国8年(1919),三教场改为三教乡,隶属于铜梁县的第二区,区公所所在地置于板桥乡。板桥乡距离铜梁县县治足足70公里,将第二区设在板桥乡,想来板桥、三教一带在当时的铜梁县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相当的富足。民国时期的县管区,都把物资丰富、经商贸发达的地方排在第一位,以此类推的话板桥乡在铜梁县还是有一定的位置。解放后第二区改为第六区,区公所仍旧是板桥乡,后来用区公所所在地起名为板桥区,当时的三教乡隶属于板桥区。
1953年三教乡还析出玉峰乡,不过此时的三教乡属地变更为永川县而不再是铜梁县。不知永川县和铜梁县进行过什么交易,还是铜梁县嫌第六区太穷,把更名后的板桥区整体划入永川县。板桥区当时辖有板桥镇、云龙乡、玉峰乡、柳溪乡、寿永乡和三教乡,6个乡镇整体划归永川县,想来铜梁县当时挺阔手的。铜梁县将板桥区划归永川县的理由是距离县治太远,不好管理,理由说得过去,毕竟板桥镇距离县城有70公里,距离永川县仅有30公里,不要说办事,赶场都想近的地方跑,更何况脚步出行的年代。
1959年板桥区区公所搬迁至三教乡,为何将区公所搬迁至三教乡,想来还是交通便利,有利于区公所的领导去县城开会。板桥区即便是搬迁到三教乡,但名字仍旧是板桥区,直到1980年才更名为三教区。1958年三教乡改为三教公社,分单干后改为乡,1985年升格为镇,1993年三教区撤销,同年玉峰乡并入三教镇,2003年花桥镇(云龙)并入三教镇。截止目前,铜梁县划入永川县的板桥区6个乡镇仅剩下三教、板桥两个镇,其余的乡都在撤乡并镇中消失。
三教镇户籍人口为6.5万余人,多么漂亮的数字,但度娘上介绍常住人口仅为3.7万余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对半,说明三教镇留不住人。商品集散中心、重庆市首批百强镇、乡镇企业明星镇、渝西铸造城,这么多的荣誉人口流失这么严重,想来三教镇近些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量富有创造性人才为就业不得不到外地区发展。希望这部分人的外流是暂时的,往后还会因三教镇的兴起而回流,毕竟三教镇家底不弱,再次腾飞只是时间问题。
三教镇距离永川府治地30公里,而随着城区不断扩张,现在的三教镇距离城区也不过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开通公共交通,让三教镇融合到城区的经济商圈,让三教镇村民更有市民的优越感有何不好,更何况现在的公交车已经开通到万寿场。三教镇游玩时还没有开通公交车,已经过去两年,想来现在已经开通公交车也说不准,希望三教镇越来越好。三教镇几时赶场知情人告知,有时间去凑一下热闹,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