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交易着,感受着。交易不仅仅是金钱的往来,更是智慧和情感的交织。在交易的世界里,我们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实现。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交易中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在交易中找到平衡和宁静。
交易,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的让我们欣喜,有的让我们烦恼。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学会把握自己,把握
的本质就是商品,因此货币也具有商品的属性——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商品,比如猪肉。由于市场短缺,而居民对猪肉的消费需求不减。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猪肉价格上升,如果这种供求关系继续失衡,那猪肉价格上涨的幅度会更高,使得猪肉与其他相比,其价格被高估了。
我们可以将这个例子中的猪肉换成美元。由于美元是当今世界的通用型货币,并且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被接受度最高的货币。甚至一些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只接受以美元为定价、结算的依据,不愿意接收其他国家的货币。
因此美元就变成了“抢手货”,在国际市场上经常是“供小于求”。甚至一些国家经常出现“美元荒”,不得不贱卖自己的商品、资源等换取美元。这就使得美元经常被高估,其他国家的货币经常被低估。
对此,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银行曾做了相关对比研究,认为美元正在被高估,人民币被低估了约15%——当时制作这个研究报告的时候,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还是6.3元以下呢,现在已经是7元人民币左右兑换1美元。
如果按照“经济学人”的巨无霸指数,那美元被高估的更多,反之人民币就被低估的更多。南生认为,巨无霸在欧美属于普通食品,但在中国并不普及,不均有“通用性”。因此,更加倾向于使用IMF的“一篮子”商品作为对比中介。
按购买力,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例呢?
这个含义大致是这样的:将成千上万种商品,组成一个集合体——俗称“一篮子商品”,并根据各国的具体特点,给其中的部分商品加权或减权。比如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量很大,美国消费的少。
因此,对中国来说“一篮子商品”里要突出猪肉的地位,给其加权。对美国来说可能需要突出牛肉,减少猪肉的权重。然后将这“一篮子商品”放在中美两国,看各自需要多少钱购买,并得到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具体比例是多少呢?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给出确切数字,但我们可以反推。2019年,咱们中国完成的名义GDP约为990865亿元人民币,按照2019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6.8985比1),折算约为14.36万亿美元(约为同期美国21.43万亿美元的67%),继续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IMF按照购买力估算的2019年中国GDP是27.31万亿美元,接近汇率法的2倍。我们简单计算:用990865亿元人民币除以27.31万亿美元,得出是:按购买力,1美元约等于3.628元人民币。两种算法,谁更合理呢?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