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大会会议精神,紧盯“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和“一号改革工程”重点任务,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
收“开源”。
稷下街道东孙村将80多亩土地流转,通过村民入股和企业入股的方式,投入500万元建成东孙村农业产业园,产业园租赁项目控制价24万元/年,经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竞标,最后任秀玲以25万元/年的价格承租,村集体增加收入1万元/年。
类似的例子,在临淄区稷下街道、沂源县东里镇、桓台县起凤镇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我市今年上半年建设的首批“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镇级试点。
在此之前,我市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有关任务要求,于2021年9月,依托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建设了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以前也搞招标,但都是在村级层面操作,公示只在招标代理相关网站上,知道的人不多,村民对成交价格等不放心。现在通过市级交易平台,咨询的人多,平台还不收任何费用,感觉特别好。”东孙村党支部书记马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长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始终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多发领域。“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市场,就是通过建立制度、健全机制、规范农村治理,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溯易在谈及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市场的意义时说。
随着“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运作,各试点单位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稷下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审核资料
临淄区稷下街道村级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同时挂“稷下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的牌子。中心主任王安琴告诉记者,“随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总量和事项的不断增大,针对农村集体三资‘额小、量大、工程交易不透明’的情况,镇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应运而生,实现了对小额交易的监管,提高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东里镇出台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农村集体工程类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物资、服务采购类5000元以上,50万元以下;村级经营性、产权类资产资源交易全部纳入平台进行监管。”沂源县东里镇农经站史新蕾站长说,所有进场交易项目,依次经过村级民主决策议事程序,镇农经站等部门审核监督,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发布公告,产权交易服务站组织交易实施,实现了信息全过程可追溯、可查询,打破以往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状况,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东孙村农业产业园租凭项目,村里一年多收入1万元。
“建立现代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流转,进一步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市农村改革发展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崔金岩告诉记者,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市场建设。
7月15日召开的全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档升级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会要求,依托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淄博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和发展组织健全、功能齐全、行为规范、管理严格、风险可控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市、区县、镇(街道)、村(居)四级联动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着力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农业农村领域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农村产权交易,项目档案全套留存,随时可查。
最近,市农业农村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建设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区县积极申报,经研究确定张店区房镇镇等26个镇(街道)被确定为第二批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试点单位。
记者了解到,随着试点的扩大,目前使用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将优化升级,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正在完善,限额以下的小额交易陆续将纳入监管,镇级服务站工作人员关于产权交易的专业化知识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