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段的划分是一些省份为减少高分考生落榜儿率,把进入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考生按分数高低分为A、B两段,按A、B两段先后顺序和考生志愿提档,即先提本科第一批次A段的档,等其录取完全结束后,再开始B段录取,A、B两段互不影响,互不交叉。
“费A、B段的设置是针对全国重点院校、“211工程”院校、部委院校和一些生源好、录取分数较高的院校(专业)均在第一批录取,造成了第一批录取院校相对集中导致高分考生落榜
科批次合并,一些优秀的二本专业分数线不断上涨,而一些发展前景黯淡的一本类专业分数线也随之下降。
这种大环境之下,"一本线"存在的意义也就越来越弱了。
"一本线"是如何划定的?
通常情况下,一本线的划定方式并不复杂:各省市招考部门根据当年文理科一批次招生计划,扩大一定比例,再结合当年报考人数和高考试题的难易程度,确定一本上线人数,该人数对应的高考分数,就是"一本线"。
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一本线"基本可以等同于一个标杆。既可以衡量每年高考试卷的难易变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去衡量考生的成绩区间。
比如像今年北京、天津的试卷分数都因"6选3"而大幅上扬,所谓的这个"一本线/参考线"也就同步上涨了许多。
以"一本线"为标杆,有什么作用?
首先来说,一本线既然可以作为衡量的标杆,就说明它其实对于考生们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或者说它能够帮助高考考生去衡量一些指标。
比如说高考分数选学校,你的分数与"一本线/参考线"的差值就是一个指标。我们就拿填报志愿来举个例子:
如果差值大于往年某所学校录取分数线与当年"一本线/参考线"的差值的话,说明你报考这所学校还是有可能的(差值越大可能性越大)。
相反,如果这个差值小于某所学校当年的录取分数线与"一本线/参考线"的差值的话,那就说明没必要填报这所学校了,基本上报了也录取不上。
所以说,这一分数线对于每位高三同学来说,作用都是相当大的。如果你是准备明年参加"强基计划"的话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只有你的高考成绩超过某个分数线之后才有资格去参与其中。通常来说,这个"敲门砖"的分数线就是曾经的"一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