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鲁迅生活在同一时期,甚至在年龄上也仅比鲁迅小一岁,却因一部长篇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一生写有36本书,书中对错综复杂的人类思维有着深刻而现实的见解。本期萧然品钞阁就来聊聊这位登上挪威500克朗钞票的美女作家。
说起“万岛之国”挪威,大家一定会想到挪威优美的自然风景,著名的挪威最大峡湾--松恩峡湾、巨人之舌、北极圈的极光等等,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挪威松恩峡湾
巨人之舌
挪威极光
与此同时,挪威也有着
行史上总共发行过八个版本的纸币,这张500克朗是挪威银行在2012年发行的第七版纸币。根据最新汇率,500挪威克朗能够兑换约372.94元人民币。
这张500挪威克朗虽然防伪手段中规中矩,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其精密的底纹、正面有规律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花环图案以及背部蓝色线条组成的各种矩形、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珠光油墨印刷的数字500
激光全息贴膜
正反对印图案
防复印的欧姆龙环
大量菱形图案组成的底纹花纹
500克朗正面的这位美女是挪威小说家西格丽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她在46岁就成为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第三位获得这一殊荣的挪威人。
同时,在挪威的2克朗邮票上也印着这位女作家。
挪威2克朗邮票上的温塞特
西格丽德·温塞特Sigrid Undset(1882—1949)
温塞特出生于1882年5月20日丹麦的卡隆堡。从年龄来看,温塞特刚好比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小一岁(鲁迅出生于1881年)。
她的父亲是挪威考古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母亲也是丹麦一个颇有教养的大家闺秀。
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温塞特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是挪威的中世纪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1884年,温塞特的父亲应聘到挪威的克里斯丁亚那大学附属博物馆任职,全家迁居挪威首都克里斯丁亚那(现在的奥斯陆)。
在她1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境的困难迫让她进了一所商业学校就读,放弃了成为画家的愿望。1899年,17岁的温塞特商校毕业,随后在一家私企当秘书,直到27岁离职。
在此期间,由于单调乏味的小职员生活使她倍感孤寂,她便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并开始从事写作,分别在1907年和1908年发表了《玛莎·欧利夫人》和《欢乐的年代》两部作品。
1911年后,温塞特又陆续发表了不少中长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珍妮》(1911)、《穷人的命运》(1913)、《春》(1914)、《镜中的影像》(1917)和《才女》(1918)等。
温塞特的早期作品大多以挪威首都克里斯丁亚那城(今日的奥斯陆)当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描述了不安于现状的一代年轻女性为探索人生真谛,追求个人幸福所作的种种奋斗和磨砺。
21世纪20年代是温塞特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她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她先后出版了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1920—1922)和《乌拉夫·安德逊》(1925)及其续集《安德逊和他的孩子们》(1927)。
192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由于她在《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文中对中世纪北欧生活强而有力地描述,凭借这部作品让温塞特在192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三部曲共分为《花冠》、《女主人》和《十字架》。
其中500克朗背面的小麦与玫瑰花扎成的花环图案就来源于《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花冠》。
这部长篇小说以14世纪上半叶为时代背景,描绘了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民的历史和生活,同时以女主角的视角叙述了乡村农庄主之女克里斯丁的一生,从而展开一部错综复杂的家族史。
通过女主角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对孩子的爱、与丈夫的爱恨情仇、个人情感与宗教间的矛盾挣扎,表现了女性情感的敏感和复杂。
《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全文充满了诗意和人性的真实,已经成为挪威文学中纪念碑式的作品。
温塞特的晚年作品和生活
到了30年代,温塞特又回到了当代妇女生活题材的创作上,相继出版了《伊达·伊丽莎白》(1932)、《忠诚的妻子》(1936)等作品,更深入地从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并且执着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点。
由于温塞特著文抨击纳粹主义,因此在二战时期德国侵占挪威时,她只能流亡美国,在那儿用笔作为武器进行讲学和写作,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流亡美国时的温塞特
1945年,随着挪威的解放,她回到了祖国。1949年6月10日,温塞特在挪威利勒哈梅尔的故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