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一本录取率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市,一本录取率高达46.02%,参加高考的考生近一半可以上一本院校。一本录取率排名倒数第一的毫不意外,仍然是河南省,仅有11.93%。包括二本录取率排名就大变了,天津以本科录取率72.51%遥遥领先于全国,上海市以68.53%排名第二,北京市以65.8的本科率排名第三。全国三大老牌直辖市,不仅高等教育发达,而且历年高考生基数很小,本科录取率高也就很正
以来,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已经上升至新生人数的60%,但是能读“985”和“211”重点大学的比例却不升反降。以北大为例,2000年-2010年间,农村新生仅占新生总数10%。到2013年,依靠国家贫困地区每年30000重点大学照顾名额,北大农村新生比例升至14.2%,而上世纪80 ~90年代这一比例是30%。
2013年10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会议中指出,中国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明显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因此,从2014年开始,国家试点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这些优惠政策一直持续至今,百惠及了数万名农村考生。但是时至今日,从农村出来的高考生考上重点一类本科高校的考生,在该级别高校所录取的考生中所占比例却一直在减小。据不完全统计,像清华、北大这种重点大学目前农村孩子占新生比例基本上不足10%。
从近年来高考录取结果来看,多数农村考生考上的多为普通二本院校,或者高职专科院校。难道真的是寒门再难出贵子?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投入教育经费角度考虑,基础教育经费的差异,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条件的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农村孩子教育结果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
(1)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导致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使得各种教育教学硬件条件,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以2011年为例,普通小学生人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元。办学条件差,一些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严重不足。
分析认为,学校基础设施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基本保障。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是造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留不住优秀人才,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低于城市学校。
比如,农村学校老师待遇差,优秀老师不愿意去任教,即使去了也呆不久。长此以往,农村教学水平很难提高,优秀教师的缺乏也使得农村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师缺乏,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
分析认为,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体现良好的教学水平和获取优质教学效果的最重要保障。优秀教师的缺乏,直接降低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学习效果差距。
第二,农村家庭对于教育重视和经济投入支持程度不够,导致农村孩子教育与城市孩子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1)农村家庭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太多的资金,使得孩子的学习条件与城市之间差距比较大。
比如,在城市里,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或者周末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可以请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1对1地单独辅导,或者可以购买各种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料加强学习。而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些条件都是没有的,只能主要依靠自学。时间一长,两种学习状态的差距自然凸显。
分析认为,要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努力的投入精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不能保证参加高水平的课外辅导班,至少应该具备比较完善的课外辅导材料基础,但上述这两方面的条件,农村孩子大多数都是不具备的。
(2)从思想观念上看,农村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低于城市家庭。
比如,由于传统观念等等影响,农村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重视程度要远低于城市家庭,导致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对于农村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夏季或秋季农村农忙时节,可能城市的孩子正坐在空调房里听辅导班的老师在讲解习题,而农村孩子就得去地里帮助家里人收庄稼,一天农活忙活下来,别说晚上复习功课了,浑身早就累得像散了架子。
分析认为,学习知识是需要时间投入的,需要日积月累。在智力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城市孩子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种持续的时间和精力上投入的差异,最终导致农村孩子的学习效果与城市孩子差距逐渐拉大。
第三,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学校和家庭教育条件的欠缺,导致农村孩子学习效果变差,与城市孩子差距加大。
(1)学校教育条件的欠缺,导致农村孩子学习效果变差,与城市孩子的差距逐渐拉开。
不可否认,农村孩子多数有着比较远大的理想,他们渴望跳出龙门,考上理想中的大学,远离父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的骨子里有着强烈的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和愿望。但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上学时,他们的学校各种硬件条件等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老师教学水平也与城里的老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不同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孩子学习效果要远比城市学生差。
比如,以英语学习为例,城市里学校的电教设备先进,上课效果良好,而在不少的农村学校,连基本的电教教室条件也没有。这些设备孩子们可能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使用了,学习效果的差异可想而知。再比如,化学、物理等实验,可能城市里的孩子,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际操作不同的实验过程,而农村孩子就只能远远看着老师,给他们做一遍示范,因为实验药品很贵,他们得省着点用,学习效果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
(2)农村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比如,一般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农村孩子学校离家比较远,孩子们一大早就得往学校赶,晚上很晚才回来,路上又要耽误不少时间。如果是寄宿生,虽然不用每天花不少时间来回赶路,但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住在条件完善的宿舍中,多数只能在简陋的住宿和学习条件中完成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习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城市里的孩子多数可陆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保证学习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分析认为,这种学习环境的明显差异最终体现在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导致前者以普通二本为主,很少被重点一本大学录取,而后者被重点一本大学录取的比例就要大得多,虽然前者的基数要远远大于后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目前现行的保送制度。目前一些重点大学都会在高考之前给出一定的保送名额到各地的重点高中,而农村学生在这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就有着明显的差距,因为这些保送生多数都来自于城市重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