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政府6月29日宣布从即日起上调燃油价格,最高涨幅达55%。此次油价上调幅度超出市场预期,是埃及去年11月以来第二次大幅调价。
埃及官方媒体报道,埃及汽车普遍使用的80号汽油价格从每升2.35埃镑(100埃镑约合37.6元人民币)上调至3.65埃镑,涨幅达55%;92号汽油价格从每升3.5埃镑上调至5埃镑,涨幅43%;埃及乡村家庭中普遍使用的罐装丁烷价格也从15埃镑上调至30埃镑。
为提振经济,埃及政
uk”的小型载人三轮车)、汽车络绎不绝,形成了流动的风景。
埃及青年瓦里德满载着一车乘客抵达港口。今年33岁的他是亚历山大人,这几年一直靠开突突车谋生。
瓦里德对我们说,以前,开一天车收入不过100埃镑(折合人民币约22元),自从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项目落地后,往来工人剧增。“接一个人往返10埃镑,我现在每天收入差不多有400埃镑。”瓦里德在设想着换更大的车,载更多客人、赚更多钱。
中资项目九成员工是埃及人
埃及阿布基尔集装箱港口项目地上,设备工程师艾哈迈德・易卜拉欣・阿菲菲(AhmedIbrahemAfifi)和中国师父徐明建正在检查设备清单。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谭芳 余睿 摄
“徐!走!”早上7时30分,设备工程师艾哈迈德·易卜拉欣・阿菲菲(Ahmed Ibrahem Afifi)准时到岗,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师父徐明建的办公室。凭着师徒俩多年的默契,只听两个字,徐明建就明白,这是徒弟喊他一起去工地巡查。
一件橙色反光背心、一顶头盔、一双特制带钢板的运动鞋,是师徒俩的装备。如今,二人携手,带领团队管理着项目工地上所有的设备。
阿菲菲告诉我们,在施工高峰期,每天几乎都有近百台设备在作业。设备进出场如何验收?如何登记?特殊设备如何安全高效组装?如何逐一验证操作手资质?这是他和师父整天都要操心的问题。
每当设备进场,阿菲菲都要和师父去趟工地,泡在现场,对设备的运行进行摸底。师徒俩要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每位操作手的性格和背景。
近来,二人根据设备特点和进出场时间制定出了“两表一会”:一张日检表,一张月检表,每两周开一次设备安全会。这规范化了设备管理,保障了设备的安全使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安全和纪律意识。
“共建‘一带一路’后,我有中国师父了。‘一带一路’造福了我的国家,也让我有机会跟着中国师父学本领。”阿菲菲告诉我们,31岁的他已考取了当地的工程师资质,开始独立管理项目设备。在中国港湾的这些年,他买了车购了房,娶了妻生了子。这几年不少企业向他递来橄榄枝,“我不会考虑,因为没有哪个企业能像中国企业这样,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徐明建向我们介绍,这个港口项目,90%都是埃及本地员工,300多台套施工设备也是租赁本地的。这是中国公司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坚持高比例属地化原则。阿布基尔码头项目已为当地提供约2000个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当地人喜欢去中资企业工作
埃及阿布基尔集装箱港口项目地上,项目安全部主管莫兹・哈桑・赛义德(MoazHassanelsaid)(图左)和安全工程师阿卜杜勒・拉赫曼・哈桑・赛义德(AbdelRahmanHassanelsaid)正在例行检查。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谭芳 余睿 摄
项目安全部主管莫兹·哈桑·赛义德(Moaz Hassanelsaid)和安全工程师阿卜杜勒・拉赫曼・哈桑・赛义德(Abdel Rahman Hassanelsaid)是一对年龄相差7岁的亲兄弟,也是项目上的“明星”员工。
“进入工地一律戴好头盔”“施工作业半径一米距离要放置警示牌”……一天5次巡查,莫兹和阿卜杜勒兄弟不断提醒,严守这些日常安全规范。
在加入中国港湾前,兄弟俩有近8年的安全工作经验。“我们去过印度企业,也在埃及本地企业待过,但最终选择留在中国企业。”
莫兹对我们说,中国企业特别注重人才培养。加入中国港湾不到3年,兄弟俩就凭工作能力双双晋升。
“中国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学会了事前作应急预案,中国人管这叫‘防患于未然’。”工作中,兄弟俩将工地上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配以现场图片,标注了解决办法,以便于工人理解掌握。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一套类目清晰的《安全手册》在工地上普及。
有一次,工地上突发小火灾,安全部员工对照手册,进行应急处理:人员分成两组,一组灭火,一组转移工人,最大程度避免了损失。
如今,码头项目部已安全生产600万工时,计928天。
“中国有句古话叫‘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我们想这句话最能体现‘一带一路’倡议在埃及的实践。我们和中国兄弟一起努力,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莫兹说。
阿布基尔冬季长达3个月,海浪大时高达三四米,中国团队据此提出了临海强透水层大型港池降水干开挖方案,完全避免了不利施工的海上作业,在投标中胜出。2021年3月26日,项目正式动工,正值世界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海运及大宗材料价格疯涨,跨国企业举步维艰,埃及本土企业选择退出。中国团队顶住了压力,将港口各项建设稳步推进。
亚历山大街头,当地人都会一两句中文
2023年8月,项目地中国员工顾小山的混血女儿出生,顾小山父母也赶往埃及庆贺。“跨国”小家庭在埃及合影。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谭芳 余睿 摄
“自从宝宝出生,我就爱上了网络购物,孩子的衣服、玩具,家里的体重秤、艾灸包,都是我从中国淘来的。”埃及姑娘白思语(Basmala)对我们说,她是项目员工顾小山的妻子。
女儿顾伊诺今年8月出生,让这个“跨国”小家庭处处洋溢着幸福。
走进顾小山白思语的家,但见大门上挂着中国结,花瓶里插着五星红旗,茶几上摆着中国药品……我们看到,大到装修材料、各类家具,小到做饭调料、婴儿奶粉,无一不是产自中国。
“现在就连我们俩交流也开始用中国话了。”顾小山语带自豪。
白思语“越了解中国,越喜欢中国”。中国地大物博,商品遍布世界;中国人勤劳善良、温和有礼。“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到亚历山大,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白思语最近考取了亚历山大大学法律系,她对我们说,未来将学好中文,有一天和丈夫、女儿一起去中国。
在亚历山大的几天,走在街头,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似乎都会一两句中文。得知我们来自中国,他们报以微笑,也有人上前来与我们合影。
阿布基尔港已具港口场地雏形。待项目完全建成,货物年吞吐量可达200万标准集装箱。届时,亚历山大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提高两倍,吞吐能力有望排进非洲前三,为埃及经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余睿 通讯员史筱迪 埃及亚历山大报道)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