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10:17信息 • 发布者: 才哥闻道

重点高中又称示范性高中,一般分为市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示范性高中。示范性高中是一种高中的标准。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好,学校的管理水平高,有较长的办学历史。高考升学网小编本文整理了关于安徽所有的高中排名,安徽重点高中排名及名单。

  • 贵州省高中排行榜

名次中学名称所在城市城市排名状元人数
贵阳一中
贵阳清华中学

在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所在的六枝下营盘(当时也称六枝煤矿建设指挥部子弟学校,仅有初中部)。

1966年8月,随着学生的增加,学校搬迁到了六枝四方坡,将煤炭部第65工程处废弃的工棚,改建成了宿舍和校舍,教书育人。

1970年,学校成立高中部,开始招收各矿处的三线子弟在此就学。至此,母校在四方坡的螺丝山下扎下根来,广大矿区子女进入校园,踏上了为期两年的求学之路。

可以说,六枝矿中是因三线而生,随三线而长的一所普通中学。尽管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厚重的底蕴,没有古木参天、庭院深深的校园……

但“艰苦创业”是母校之基,“无私奉献”是母校之魂,“团结协作”是母校之本,“勇于创新”是母校之根。从建校至今,三线精神像一首旋律高昂的红歌,始终荡漾在校园里;三线文化像一股涓涓的细流,始终流淌在校园中……

翻开校史馆那一册册穿透时空的卷宗,让我感动、也让我震撼:

我知道:当年曾有一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园丁,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哺育着矿区的儿女,用青春演绎着璀璨的人生。

我知道:一九七七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六枝矿中的高考成绩,曾连续三年在全省夺冠!被誉为“西南煤海一枝花”。

我知道:自恢复高考以来,母校光环耀眼,获奖无数。几十年来,仅北大、清华就录取了40余名矿中学生。唐晖等三名学生,曾先后成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

我知道:从母校走出去的学生中,不乏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也不乏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各类人才。他们中,既有省级干部、国企老总,也有在职将军、省部级劳模……

当然,我更知道:至今为止,母校的近五万毕业生中,大多是平凡人,普通劳动者。他们大多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线二代!

他们一进校,便沐浴着三线精神的洗礼。毕业后,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传承着三线人的血脉,他们同样让母校星光灿烂!

二、初入校门

一九七三年,三线建设正处于高潮时期,我从65处子校初中毕业了。

记得当时全班三十多人,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同学,考上了六枝矿务局中学,就读两年制的高中。

《录取通知书》并非学校发出,落款的印章是:六枝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教育领导小组,鲜红的大印十分显眼。当时,学校没有校长之说,校党总支书记付茂尝,是个抗战时期入伍的营职转业老干部。校革委则由两名老师和一名行政管理干部负责。

矿中地处六枝的四方坡上,远离中心城区。家居学校附近的矿区学生,实行走读,而离校较远的学生,只能住校读书。

我们这一届学生,是矿中招的第四届高中生,也是文革时期学校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全校就两个年级,近四百学生。学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三线二代,来自矿务局下属各单位的子校。

进校后,大家分别住在操场坎下的几排油毛毡房里,一间屋一个班,上下两层床,一屋住十多二十人,一直住到毕业离校。

当年这种油毛毡房宿舍,尽管冬冷夏热,但四处透风,各种气味混杂的状况并不严重,只是统一熄灯后,宿舍里磨牙的、打呼的、说梦话的,会让人有些不适应。不过,这也算好的了,总比前几届学生睡大通铺强。

当时,学校没有锅炉房。在校两年,我们没喝过开水,没用过热水……

我们的户藉和粮食关系,入学时就交给了学校。凭粮食定量,自己购买饭菜票。学校食堂物质的供给、采购,全靠一辆在当地包租的马车运送。这辆马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持续运转了很多年。

食堂的饭菜,如果换成今天,会让人觉得是“忆苦饭”,难以下咽。米饭,是混杂着高梁面或玉米面做的。下饭的菜,清汤寡水,往往是5分钱一份的牛皮菜、莲花白,少数眼尖的学生会发现,食堂盛菜的大盆里,面上飘移着星星点点的菜油。

但学校当时的教学条件,还是不错的。两个年级的教室,全都在学校唯一的一栋两层楼的红砖混泥土楼房里。图书室、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财务室等,都挤在这栋楼里。课间,走廊上、楼道里,都显得十分拥挤和喧闹(现在,这栋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已被母校定为校史馆)。

当时,全校的二、三十位老师,部分还居住在学校操场边土坎上的一排油毛毡房里,寝室居高临下,站在房门口,整个校园,一览无余。

作为住校生,每逢星期六的下午,大家便会迫不及待地等待“校会”结束后,归心似箭地蹦出校园,往家赶。

一路上,学生们三五成群,漫天的欢声笑语。

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没有影响老师们的教学热情和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中,也没有谁会觉得校园单调枯燥,生活清贫乏味。因为,这比起奋战在三线建设中的父辈们,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母校,就像一缕初升的太阳,在乌蒙大地上喷薄而出,蓬勃的朝气中,正透着火红的霞光……

三、园丁扫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一文中,如是说。

有人赞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人称“老师,就像一根红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是的,母校的老师们,宁愿自己这根红烛化为灰烬,也要闪烁着最后一点星光,映照着学生们一路前行。

六枝三线建设的启动,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大批人才,教师队伍亦如此。一批来自省内外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随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浪潮,到了六枝,到了矿中当老师。

那一个个闻名遐迩的名字,让我如雷贯耳:申潮海、廖素秋、刘纯斗、桂龙庆、解正祥、王宗敏、朱光极、黄大彩、柳治国、杨淑芳、袁鹏远、白瑞君、杨松斗、杨葆初……

当然,还有一些老师,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了。但他们仍让学生们铭记在心:

甄老师、朱老师、吴老师、匡老师、马老师、冯老师、黄老师、杨老师、陈老师、邱老师……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让人敬佩的老师也离开了人世。付茂尝、申潮海、白瑞君、王宗敏、黄大彩……

天堂里,您们还好吗?!师恩难忘啊,学生想您们了!

在这些老师中,即有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青春芳华、才出校门的新教师;即有名人的后裔,也有归国的华侨;即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也有来自矿上的技术员。

整个教师队伍中,大多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荡漾着青春的阳光,让校园里充满着无穷的活力。

当然,学校也非一方净土。我们这一届,在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下,也有文革带来的创伤。“批林批孔”、“义务劳动”等活动,就曾挤占了大量课时。特别是“白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小英雄黄帅的“壮举”出现后,一度引起部分同学思想混乱、认识模糊。但不管东西南北风怎么刮,学校的教学还基本正常。每天的早、晚自习从未间断,每周的“校会”,也从未停息。

校风正、校纪严,这对当时的母校来说,亦是难能可贵的。

老师,就是矿中的灵魂。他们守住了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底线。正是有了这支优秀的教师群体,学校才能在那荒诞的岁月里,立足生根,发展壮大。

记得刚进校时,我的班主任是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的杨松斗老师,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一口浓浓的鲁南乡音。

我记得,他曾带着几个班干部,步行十多里,到过我和一些同学的家里,逐一进行家访。也曾记得,他在开班会时,怒发冲冠,严厉批评了一位姓腾的同学,未按规定携带劳动工具进校。

可见,一种强烈的事业心、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在老师们身上闪烁。

进入高二后,我的班主任换成了杨淑芳老师。她是成都人,三线建设之初,她从川师数学系毕业后,分到了六枝矿中。她一口川音柔声细语,一脸笑靥春风满面。

杨老师耐心极好,同学们遇到不懂的数学题,她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讲解。尽管当时她已为人母,孩子小,家事多,可工作从未受到过影响。早、晚自习时,她总要守在教室里,为学生们解惑答疑。

一天晚上,和我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忽然病了,倒在床上痛苦呻吟。杨淑芳老师得知后,从离校几百米的家中,端来了一缸热气腾腾的白糖水,递到这位同学手上,嘘寒问暖,了解病情。感动得这位同学,泪水“叭嗒、叭嗒”一个劲地往下掉。

刘纯斗老师,后任校长

毕业于贵阳师院物理系的刘纯斗老师,当时是学校的教导主任,瘦削的面颊上,挂着一幅深度的眼镜。

每天早上六点半,你只要听到宿舍门前那一长两短的尖厉哨声,必定是刘老师让你起床去集合、跑步、出操。每晚十点半,还是那熟悉的哨声,又会准时响起,让你熄灯、睡觉。这哨声,天天如此,经久不衰、雷打不动。

熄灯后,如果哪间屋还有人在嬉戏打闹,刘老师准会在你门口,大喝一声:“干什么?还不睡觉!”一口浓浓的苏北腔,让你胆颤心惊。

其实,外表看似十分严厉的刘纯斗老师,内心却柔情似水。他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他即严肃认真又不失风趣幽默的训话中,彰显在他恨铁不成钢、不想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境界上。他的教育方法,即让学生折服,又让大家感动。

刘纯斗老师以校为家,不知疲惫的工作状态,就像一缕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校园里燃烧着,无不让人赞叹!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刘老师严格的管理下,学生们受益匪浅。恢复高考的当年,他任教的班上,便有十六,七位已毕业两年的学生,考上了省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的本科和大专,在七五届学生中,录取率名列榜首!

后来,刘纯斗老师当了矿中的校长,但他多年来依旧初心未改、作风未变。他仍忘我地带领全校老师们,辛勤耕耘着那郁郁葱葱的“苗圃”,将“三尺讲台”,做大、做强。

刘纯斗老师桃李满天,荣誉满身。煤炭部劳模、特级教师……这一系列的光环,的确是实至名归。现在,让人没想到的是,近八十岁的人了,他还在发挥余热。为校史馆的建设,他还在奔波、操劳……

其实,刘纯斗老师只是浓缩了矿中老师们的精华。从他身上,展现出的是这个群体的风采。矿中的大多老师们,都是“一支笔墨写春秋,三尺讲台度人生”。为了共和国的教育事业,他们耗尽了毕生的心血。

若论师德师风、若讲敬业履职,若评教学效果,他们人人都是“棒棒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