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12:00信息 • 发布者: 新华网湖北频道

黄冈市中心医院对口援助的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宋埠镇中心卫生院)外景。吴远征 摄

新华网湖北频道12月7日电(吴远征)“邓教授的手术方法既快又准,患者出血量还小。今天在邓教授的现场指导下,我们打钢钉由‘盲打’变为了‘精准打’,以前做这类手术要两个多小时,今天只用了一个小时。以后就按这种方法做骨科手术!”

12月5日上午11点55分,在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6楼手术室外,该院骨科主任方向阳和麻醉科副主任林建辉刚

消化道出血,暂不适合用胃镜检查,要‘一看二听’,看他的脸色苍白,大便黑色且稀;听有肠鸣声,肠道蠕动很亢奋,肯定在出血。”

“16床的张金香患者,已经66岁了,体型偏胖,有心慌、四肢无力症状,你们初步判断是由高血压、冠心病引发,但还要考虑风湿类疾病因素,她的风湿因子指标高于标准10倍了。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可以走‘绿色通道’转到我们黄冈市中心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诊疗。”

当天上午在麻城二院住院部三楼内科病房,黄冈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的王光林和陈文平主任,正和麻城二院内科的周登燕、李呈祥、罗欢、李汝等医护人员一起查房,针对疑难病症现场给基层医生进行教学培训。

12月5日上午7点30分,黄冈市中心医院(鄂东大别山老区唯一的一家三甲医院)专家团队一行14人,按照两年前已启动的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施方案,驱车100余公里,赶赴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麻城市宋埠镇,来到该院对口支援的第四家基层医疗机构---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宋埠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对援助医院“指导手术、技术培训、集中义诊、学术交流”等活动,得到了医院所在地老区宋埠镇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麻城市二医院院长雷明星、党总支副书记刘良驹、副院长陈永华、张仕霞,院感办主任罗彩霞等向记者介绍,自2013年对口支援麻城市二医院以来,到2015年末,两年来黄冈市中心医院对口支援该院完成了“四个一”工程,即每年为受援的二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新增一个服务项目、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

他们强调,通过黄冈市中心医院近两年多对口支援工作,提高了麻城二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宋埠镇区域内就诊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通过支援,使受援的二医院具有解决宋埠、铁门、白果、岐亭等周边四个乡镇当地常见病、多发病、部分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成为麻城南部的“医疗中心”。

黄冈市中心医院院长助理陈浩特、院务委员李钢,以及党办主任王光林、医务科长夏光明博士、发展规划部负责人翟鸾等在交流会上表示,两年来,通过建立“分级诊疗、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医疗联合体模式,开展医疗规范性文件和专科新技术、新进展,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交流,组织讨论疑难病例,提高了麻城二医院主要临床和医技科室的诊疗能力,加强了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帮助该院及时准确救治急、危、重症、疑难患者,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转率,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到医院、康复在社区”,有效缓解老区麻城南部四个乡镇20余万基层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5日和6日,黄冈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医学检验科、急诊科、神经精神科、肾内科、胃肠外科、重症监护室、骨外科、手术室的李益民、周帆、王昌锋、肖展翅、吴安定、李超伟、段晶晶等医技专家,与麻城二院对口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就开展新规范性文件、专科新技术、新进展、新项目进行了学术交流,并集中讨论了疑难病例,现场教学,让基层医生享受到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成果。

黄冈市中心医院院长助理陈浩特(左)、院务委员李钢在交流会上发言。吴远征 摄

麻城市二医院院长雷明星(左一)正在发言。当天“分级诊疗、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医疗联合体交流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沟通到位。吴远征 摄

黄冈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王中林主任正在给麻城二医院21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李咏安复查。吴远征 摄

黄冈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陈文平主任正在针对66岁的张金香患者的实际情况,向麻城二院内科的基层医生讲解诊疗方案。吴远征 摄

黄冈市中心医院骨外科邓良忠主任正在现场手把手指导麻城二医院的医生为80高龄的李翠娥奶奶做“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吴远征 摄

在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摆放着当天黄冈市中心医院义诊专家的介绍资料,方便老区患者就诊。吴远征 摄

义诊结束后,黄冈市中心医院的专家在麻城二医院的职工食堂就餐。吴远征 摄

麻城二医院内有一棵生长了500余年的古老银杏树,成为该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吴远征 摄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