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创立起来的,是清朝时期的根本制度。满洲八旗是通过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的,主要由明朝末年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部分东海女真所组成,是八旗制度的最原始成员和主干。这个制度让清朝走向盛鼎,也一样走向衰落。
一、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
当时非常中意多尔衮。
不过,当时旗权要强于皇权(汗权),大事均需要由各旗旗主、王公贵族等人一起商量着来。
皇位(汗位)继承也是一样,努尔哈赤不能直接指定继承人。
▲多尔衮画像
所以,为了提高多尔衮的胜算,努尔哈赤将自己管理的正黄旗45个牛录一分为三,平均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每人15个牛录。
努尔哈赤自己只统领镶黄旗,并将其打造为亲军。
作为大汗唯一直属的镶黄旗,地位迅速提高,排在各旗之首。
▲皇太极画像
不过,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是掌控两白旗的皇太极。
上台没多久,皇太极为了让自己的地位名正言顺,将自己控制的两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控制的两黄旗对调了颜色:镶白对调镶黄、正白对调正黄。
人马完全没动,只是颜色互换。
但是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的两白旗成为两黄旗,变成最尊贵的两旗。
此时,皇太极直接控制正黄旗,儿子豪格直接控制镶黄旗。正黄旗的地位要高于镶黄旗。
皇太极后来又利用权力,狠狠摩擦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将其分成一大一小两部分。
小的部分给了儿子豪格,与豪格控制的镶黄旗一起,变了颜色,组成新的正蓝旗。
大的部分,则与皇太极控制的正黄旗混编,成为新的镶黄旗与正黄旗。
镶黄旗又一次回到皇帝手中,成为最尊贵的一旗。
但皇太极后来驾崩得很突然,多尔衮与豪格的皇位之争就此打响。
两黄旗坚定地站在了豪格的身后,因为如果让多尔衮当皇帝,那么两黄旗的崇高地位又没了。
后来,经过博弈,福临登基为帝,即后来的顺治。多尔衮退而求其次,成为辅政王。
而两黄旗看到顺治继位,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两黄旗的地位不受影响,因此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最尊贵的当然还是镶黄旗,不过多尔衮的正白旗地位也突飞猛进。
如果多尔衮摄政时间足够长的话,很可能日后正白旗成为头旗。
不过,多尔衮没支持到那一天,他去世后,顺治帝亲政,接手了正白旗。此时,皇帝直接控制了两黄旗与正白旗,并成为以后的定式,被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被称为"下五旗"。地位最高的,还是镶黄旗,一直沿续到清朝灭亡。
▲顺治画像
晚清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就利用权力,把家人从地位最低的镶蓝旗,抬到了镶黄旗,可见镶黄旗的地位之高。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