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提升我国眼保健服务的整体质量,全面推动眼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6月3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珠江新城院区举办了“以人为本的综合眼保健”行动指南培训。
本次培训会特邀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及总部代表,以及来自印度亚拉文(Aravind)眼科医院、澳大利亚眼科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山眼科中心等国内外顶尖知名防盲机构的眼科权
”评选是《亚太眼科杂志》首次通过严格评选程序评出的“亚太眼科医生100强”,这次获奖的20名中国大陆眼科专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眼科领域都享有盛誉,他们凭借卓越医术和科研成果,为眼科医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荣誉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眼科医学领域整体实力的高度认可。
新人工光感受器:有望修复视觉功能
2023年11月23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嘉漪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姜春晖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袁源智团队合作,在Nature子刊 发表了“基于纳米线阵列的人工光感受器修复盲小鼠和猕猴的视觉功能”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利用氧化钛纳米线阵列人工光感受器在失明小鼠和非人灵长类模型上实现了视觉功能的修复。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主任胡运韬教授表示,光电材料是人工视觉研究中视网膜假体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种视网膜假体不需要外接电流,利用光电效应替代感光细胞刺激视网膜残余的神经细胞产生视觉效果。该团队通过改进纳米加工工艺,制作出新型光电视网膜假体,不但将紫外线、蓝光和绿光照射下的光电流提高了5~7倍,而且具有很好的组织相容性,尺寸很小,可以通过23G玻璃体手术途径植入视网膜下,是人工视觉研究的又一新进展。
智能筛查系统:破解早期筛诊难题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全球多家医疗及研发机构进行医工交叉协同攻关,以智能手机为应用终端,研发全球首个婴幼儿视功能损伤手机智能筛查系统,研究成果于2023年1月26日在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为破解婴幼儿视功能损伤及相关眼病早期筛诊难题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重建后首任院长)、世界青光眼协会候任主席、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表示,这一系统的应用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视功能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婴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常规的眼科检查来发现视功能损伤。而这款基于智能手机的筛查系统可以在家庭或基层医疗机构中方便地进行筛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视功能问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研究中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包括医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为多学科交叉提供了又一个范例。
集采人工晶体:预计年节约39亿元
2023年11月30日,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覆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相关高值医用耗材。中选产品平均降价70%左右,其中人工晶体类耗材平均降价60%,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39亿元。人工晶体类耗材集采的成功开标,将进一步释放集采改革的制度性红利,减轻患者负担。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顺华教授表示,人工晶体是治疗白内障等疾病的必备材料,但由于其生产成本高昂,一直以来价格都居高不下。然而,随着国家对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力度不断加大,人工晶体的价格也逐渐降低。这对于广大患者来说是一个福音,意味着患者在接受白内障等手术治疗时,可以更加经济地选择使用人工晶体,减轻经济负担。同时,集采也有助于推动人工晶体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提高我国眼科医疗水平。
颠覆性药物进展:可逆转白内障
2023年11月29日,“全球首款可逆转晶状体蛋白异常聚集的滴眼剂药物‘GOCS-H101’”亮相全球创新药投资者交流会。GOCS-H101是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奕志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可明显逆转白内障,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和巨大公共卫生经济学价值。当前GOCS-H101的Ⅱb期临床入组已提前完成,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疗效明显。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吴明星教授表示,白内障作为全球首位致盲眼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且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需求极为迫切。眼科医生一直期待安全有效的预防、延缓及逆转白内障的药物出现。未来GOCS-H101的上市,将成为全球白内障治疗重大突破,有望代表中国自主研发走向全球的前三个First-In-Class首创新药。
新证:0.05%阿托品降低近视率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任卓昇团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AMA杂志上一项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夜间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可显着降低近视发生率,并降低2年时快速近视转移的参与者百分比。0.01%阿托品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陈有信教授表示,该研究的意义在于用非常科学的研究设计,证明了0.05%阿托品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手段,而0.01%阿托品预防近视发展的效果与安慰剂治疗组相似。这为近视防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但未来仍需要更多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来进一步证实这一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最佳使用方案。同时,在使用阿托品时需要关注其潜在副作用,并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药物。
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新成果
2023年7月31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牵头,联合全国多个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开展的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表明,眼动脉介入化疗组的总体保眼率显著高于静脉化疗组。与静脉化疗相比,动脉化疗可在不影响总体生存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单侧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保眼率,同时显著降低化疗的全身副作用。
范先群院士表示,该研究是全球首个比较视网膜母细胞瘤动脉化疗和静脉化疗有效性、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RCT研究。该研究提示,眼动脉介入化疗是单侧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重要治疗手段。
GPT浪潮:大型语言模型发布
2023年5月19日,一项眼科领域的颠覆性成果——眼科大型语言模型EyeGPT数字医疗系统正式发布。该项目由国际知名眼科专家张康教授团队领衔,依托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及四大国家级平台的科创和医疗资源,实现在中国眼谷落地。该系统将为眼科疾病的诊疗新模式打造,眼科知识图谱建立、分诊问诊系统开发、用药治疗建议等提供重要支撑。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教授表示,大型语言模型如GPT,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这使得它们在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结合眼科专业知识,EyeGPT数字医疗系统能够为医生提供病例分析、诊断和治疗建议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也意味着眼科医疗领域正在迎来从数字化向数智化发展的新时代。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这项技术将助力推动我国进入智能眼科时代,为更多人带来更加优质的眼健康服务。
指导:中国首部成人白内障
摘除手术指南发布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组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制订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基于现有循证依据和专家共识性意见,针对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中的主要临床问题,形成我国首部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相关临床指南,以期为眼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教授表示,《中国成人白内障摘除手术指南(2023年)》包括白内障摘除手术前评估、手术决策、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等内容,并涵盖近年白内障手术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为中国白内障手术医师开展临床工作提供了权威、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指南的发布也意味着白内障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这不仅鼓励了更多医生在白内障治疗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好的白内障治疗经验和方案。
高规格:三个国家级学会发布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范本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于2023年5月发布。该指南由毕宏生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谢立科教授和王宁利教授主持制定,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专业、规范、科学的标准化范本。这是全国首批由3个一级学会共同发布的近视诊疗指南。
范先群院士表示,我国相关政策文件中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优势互补,既是中国特色,又具有更加完善的学术和技术优势。该指南融汇眼科、视光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技创新成果,着眼查、防、治三个关键环节,倡导预防、行为和医学防控,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规范化开展提供了科学、安全、有效的中国方案。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