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多人购买,国家不会一刀切的。”这是很多购买小产权房人继续下赌注的支撑点。
(放眼望去,沙井片区里,除了远方绿皮围栏的楼盘是商品房外,周边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小产权房。)
“开车走过沙井,你看到的那些气派、集中的小区房,没有几个是商品房,基本都是村委统建楼。”专业代理小产权房的王经理告诉记者,和杂乱无章又独立成型的“握手楼”农民村屋不同,这些村委与开发商合作盖起的统建楼,都会绞尽脑汁取一
外的另一种城市房屋供应类型。
虽然小产权房有违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政策,但因顺应了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郊区化的大潮而得以快速扩张。目前,小产权房已经成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保障住房民生需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而,必须正视小产权房的存在,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房地产市场体系为目标,将其逐步引导到合法规范的轨道上来,扮演起经济适用房的角色。这样,既能够调动农村的资源潜力,缓解城市住房压力,又会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小产权房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小产权房也日益壮大起来,并由隐蔽走向公开。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和房价狂飙的过程中,小产权房更是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虽然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小产权房不合法,并劝告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和使用小产权房。但是,政府的告戒并没有阻挡住小产权房一路看涨的势头。那么,人人都知道不合法的小产权房,为什么会坐大到今天这个地步?其背后的动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小产权房这一难题?在已进入“十二五”的今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小产权”房的利与弊
(一)“小产权”房的积极作用
“小产权”房虽然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身份地位十分尴尬,但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应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缓解住房压力
近年来,房价持续飞涨,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压力倍增。按照国际上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而我国早在2002年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都已超过6倍,其中北京、沈阳、贵阳、南京、广州、大连和西安的比率都超过了10甚至更高。2009年9月15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作客人民网时指出,北京房价、收入比已高达27:1。在住房价格过高,保障性住房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小产权”房价格仅为同地区商品房价格的40-60%,大量城市中低收入人员选择了购买“小产权”房,这使“小产权”房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保障性住房的作用,缓解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