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橙聊教育
随着新高考的改革,2021年将有8个省份实行新高考3+1+2模式。
新高考模式下,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而是实行“3+1+2”模式,也可以说是3+3模式。也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物理和历史2选1科,剩余的地理、政治、化学、生物4科选择2科,组成6科。
这6科一共有12种组合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将会有不同地专业的选择。而分数的计算方法,也不再实行以往的计分方式,而是采取新的计分方式——等级
分30分)和笔试(满分120分)两部分组成。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为100分。其中,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根据等级赋分原则,将每科原始成绩转换为等级成绩,再计入考生总成绩。
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不能直接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考生选考科目不同,导致各科之间选考人数不同;二是由于各学科试题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各科成绩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三是报考同一院校专业组的考生,存在再选科目的选科不同,录取时,按照同一标准录取,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例如:某院校某一个专业组再选科目的要求是不限选考科目。考生甲选考地理,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都报考了这个院校专业组,而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地理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如果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考生总成绩进行比较,在录取时,选考化学的考生会占有一定优势,可见,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综上所述,再选科目各科的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简单地将选考科目的原始成绩直接计入高考总成绩。而采用等级赋分的办法,既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转换后的成绩具有可比性,也有效保障了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成绩是如何进行换算的
还是以黑龙江为例,等级赋分前,先统计每门再选科目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作为转换基数。每门再选科目等级成绩以30分作为等级转换的赋分起点,满分100分。将考生每门再选科目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该科目转换基数的15%、35%、35%、13%和2%。再选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区间,根据线性转换公式计算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一分一档,考生等级成绩排序和原始成绩排序不变。
线性转换公式:
其中,Y表示原始成绩(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表示转换后等级成绩(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计算结果通过“四舍五入”取整数。
等级比例和赋分区间对应表:
赋分制的好处
赋分制的设计考虑了考试难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问题。传统的计分方式如果直接采用卷面分数,可能会因为不同次考试难度的差异而导致学生成绩缺乏横向可比性。而赋分制则是通过将学生在选考科目中的成绩按照排名百分比划分成不同等级,再将这些等级转换为具体的分数,从而确保即便考试难度有所不同,学生的成绩依然能相对公正地反映其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
赋分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将“高考移民”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传统上,“高考移民”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不同省份或地区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赋分制侧重于考生在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内相对排名的表现,而不是绝对分数,这样就减少了试题难度或地区间分数线差异对学生最终成绩的直接影响,使得单纯通过迁移户籍到“更容易”的地区获取高分的策略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