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机场一幕
时间来到1949年12月的成都机场,刘若英的爷爷刘咏尧(生于1909年、逝于1998年,湖南醴陵籍,后职务升至"国防部次长",家境良好,受到好的私塾和军校教育)只能孤身一人搭上最后一班撤退台湾的飞机。
图一:刘咏尧与家人合影(拍摄于1970年)
一、刘若英二叔坚决不随父撤退台湾
登机之前,刘咏尧去找了他的二儿子刘纬武,意欲让其跟着一起撤退至台湾。彼时刘咏尧的大儿子、刘若英的父亲
程与1949年前后迁台的外省人,十分雷同。
大部分台湾人祖先来自福建,更远古来自大陆各地,经过数千年迁徙,最终落居台湾。70多年前随国民党迁台的外省群体,则来自大陆各省,其中精英人士多有美国经验,他们和老台湾人一起,共同在这片土地扎根、成长、抚育子孙。在这个背景下,单纯把“团团”视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标志还不够,而应该重视“团团”、“圆圆”和“圆仔”、“圆宝”一家与台湾紧密契合在一起的关系。
与其为两岸关系前途悲鸣,不如行动起来,跨越两岸的意识形态分歧,为纪念“团团”、也为增进两岸民间的情感连结做一些具体、务实的事情。譬如,由台北动物园举办纪念活动,“团团”、“圆圆”是动物园长青明星,14年来承载着一代代台湾孩子的笑容记忆,第一代粉丝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台湾年轻人共同追忆“团团”,其实也是对两岸和平交流朴素心愿的表达。
再如,两岸动保专家应该尽早考虑为“圆仔”、“圆宝”寻觅“缘分”,让“团团”、“圆圆”的后代能继续在台湾繁衍下去。11月初,台北动物园发言人透露,全世界熊猫专家在每年11月都会聚集,将各家熊猫家族的后代数量、交配情况等详实纪录,归纳成“适合繁殖系数”,看哪只个体配对最急迫。专业界早就为熊猫繁衍制订了科学计划,两岸应该以科学、专业为标准展开交流合作,找到“圆仔”、“圆宝”的“潜在配偶”,邀请它们成为台湾“新住民”。
台湾民众摆脱“恐中”的开始
令人感慨的是,台湾主流民意、媒体都对“团团”的离世表达哀思,这与十几年前大陆刚决定赠送台湾这对熊猫时,喧天价响的“统战”噪音形成鲜明对比。大陆在2005年就筹划赠台熊猫,一直被民进党卡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恢复“执政”,两岸恢复协商、扩大民间交流,才得以来台。想当年叫嚣“熊猫统战”、“直航木马”反对两岸关系的人,不仅继续沾两岸ECFA的便宜,还有人被查出也曾穿梭两岸捞金赚钱,实在是可笑。
熊猫来台是台湾民众“恐中”具象化的开始。马英九任内两岸大开放,金流人流的冲击,让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发展和交流的速度感到疑虑,这才有了马英九后期“太阳花学运”的民意基础与社会氛围。但事实证明,两岸协商与交流戛然而止,受损的是两岸关系与两岸人民之间的情感与互信。“一国两制”被污名化和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疫情3年,“恐中”曾被民进党炒作到癫狂,一度演化为“仇中”,但后来情势和民意的变化,已经无需多言,今年选举民进党继续狂打“抗中保台牌”,却效用递减。社会不再应和“抗中保台”,是台湾民众走出“恐中”的第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团团”的离世,应该视为台湾民众摆脱“恐中”的开始。就让两岸人民共同为“团团”、为熊猫发善心、做善事吧!当两岸社会同时在“团团”身上找到真善美的交集,那就是冰封已久的两岸关系的融冰时刻,两岸更应该摆脱政治分歧,为两岸的和平、人民的幸福,主动迈出跨越分歧的脚步。
来源:台湾《旺报》
责任编辑:邱梦颖